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文罡 蔡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和全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部署要求,总结成效、交流经验,进一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助力缩小“三大差距”。6月24日-25日,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丽水松阳召开。
会上,宁波市奉化区马头村以《匠心传承古韵 活化赋能新生》为主题作经验发言。马头村地处宁波奉化东南沿海,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始建于唐末,拥有1100余年的悠久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是根基,活化是生命,融合是出路”,通过系统谋划、创新实践,努力推动马头村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从“历史存续”迈向“活力振兴”。2024年,马头村文旅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0万元,实现了古村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规划引领,筑牢保护“硬支撑”
保护传统村落,必须规划先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突出精准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马头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宁波市马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明确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详细制定风貌管控、建筑高度、色彩材质等具体要求,并与国土空间规划无缝衔接,确保保护要求在空间上落地生根。
突出修缮保真。针对村内众多古建筑、古民居,推行“一幢一策”精细化修缮模式,量身定制个性化修缮方案,采用传统榫卯结构工艺、原材料再利用技术,最大限度恢复古建筑原有风貌和历史信息,特别是按照“零拆除”原则,对原有构件能修尽修、能用尽用,确保历史肌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比如,在修缮民国建筑王氏民居时,成功利用回收的旧砖瓦、木料占比超过60%。
突出风貌管控。对村域内新建农房实施严格的风貌管控,明确要求新建农房必须采用传统青砖黛瓦、运用榫卯工艺等元素,确保与古建群在风格、色彩、体量上协调统一,避免“插花式”破坏,维护古村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新建的15栋农房均严格实行风貌管控。
推进活化利用,激发古村“新活力”
探索多元化活化利用路径,让古建筑“活起来”,让文化“传下去”。
以“业态+”融合盘活闲置资源。创新打造“业态+传统建筑”复合利用模式,成功盘活28处闲置古宅,因地制宜植入新功能,不仅有效保护了古建本体,更实现了功能的叠加与价值的提升,直接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显著带动了村民就近就地增收致富,村民年均收入呈现逐年稳定增长态势。比如,老酒坊“阊门”将原本闲置的厢房改造成了手工艺品展示区和非遗传承体验馆,年均游客数量高达15000人次。
以科技赋能活态传承文化。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传承体系。线下系统梳理马头村历史文化脉络,组织专家编制出版了《马头村志》等文化专著,为后世留存宝贵史料;线上建立马头村智慧旅游系统,全面展示传统技艺“朱金木雕”“木犁制作”等12项非遗元素,同时创新运用VR技术,精准还原古村历史场景、重要建筑原貌及传统生活场景,打造沉浸式线上虚拟游览平台,让无法亲临的公众也能感受古村魅力,实现活态传承。
以产业联动促进融合发展。依托古村风貌、非遗文化、滨海景观等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民宿、研学教育、文创开发等产业,使古村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马头村已被列为浙东滨海红色旅游教育点和中国美术学院学生下乡采风实践点。
健全要素保障,构建保护“共同体”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才、资金、机制等多方要素保障。
培育本土工匠,传承核心技艺。组建以本地老木匠、老瓦匠为核心的“老年装修队”,充分发挥其经验价值,并与高校合作开设“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课程,系统传授榫卯工艺等核心技术,培育本地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乡村建设工匠50余名,打造“马头匠人”队伍,有效解决修缮人才短缺问题,确保修缮技术代际传承。
创新筹资模式,保障持续投入。建立“政府引导、集体投入、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多方投入机制,由镇级平台公司申请专项债6400万元,用于古建筑系统性修缮、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等重大项目,并建立村集体经济反哺机制,将村集体运营的民宿、餐厅等经营性项目收益的20%持续投入古建日常维护和修缮。同时,创新推出“认养古宅”计划,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资金投入、技术参与等形式“认养”古宅,共同参与修缮与活化利用,目前已吸引2家企业和150名个人参与,实现了保护成果的共建共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