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企业 银行 公司 万元 车辆 中国 美国

“高校+传承人”激活非遗传承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7:10:0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近日在京开幕。该计划自2015年启动以来,推动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接受系统化培训与跨界交流。十年间,149所院校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培训传承人5.1万人次,探索出一条“高校+传承人”的非遗活态传承新路。

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人,而青年是文化赓续的命脉。“高校+传承人”模式,正是以教育赋能传承、以市场激活价值、以文化联结青春的密码。尤其在数字经济浪潮下,这一模式通过首发经济思维嫁接传统技艺,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蜕变为“生活潮流品”,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的同时,也为新业态展示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非遗屡屡出圈,特别是非遗与新经济的结合,催生了一些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十年耕耘,通过教育赋能,实现了市场对接及非遗与年轻人的文化共鸣,非遗文化传承突破闭塞的传统模式,形成了良性的传承发展之路。

通过教育赋能,高校成为了非遗传承的“孵化器”。高校为传承人提供“理论+实践+拓展”的立体课程体系,组建“教师+传承人+行业专家”的跨界师资队伍。这种模式既提升技艺精度和理论深度,又拓宽文化视野。如扬州大学帮助烹饪非遗传承人融合现代营养学,让传统技艺科学化;有的职业院校将研培成果反哺教学,形成“传承人进校学技艺,学生随传承人练手艺”的共生循环。“研培计划”不仅教给传承人新的设计理念,还教给他们现代市场营销方法。青年传承人在高校中接触设计思维、品牌管理、数字化制作等现代知识,使非遗从“手工作坊”迈向“现代工坊”。

非遗的创始源于实用,并通过市场得以延续。非遗在现当代的传承困境,也多因科技进步中非遗原有的实用价值被替代或消减,无法得到市场的正向回馈。如何将原纯实用路线的非遗与现代经济接轨,通过转型成为消费市场中的新经济业态,是非遗活化的关键所在。高校通过产业联动,推动非遗融入新消费场景,呼应新经济从“流量消费”向“价值消费”的转型。比如研培计划中,苏绣传承人与设计师合作开发文创饰品,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打开销路,成为“可穿戴的非遗”。非遗产品凭借文化稀缺性,契合消费者对差异化和精神满足的新需求,引领了“价值消费”的回归。

非遗传承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文化认同,“高校+传承人”模式有较好的代际联结。通过拍摄非遗纪录片、开设校园非遗工坊,学生亲身捶打铜器、扎染布料,在体验中建立情感纽带的场景化传播传承人,推陈出新让老手艺变身“国潮艺术品”实现跨代际对话……让年轻人从非遗中看到自我价值与社会意义,让代际之间的文化认同得到深化。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首发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9日 第02版

作者:廖德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