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滕朝)8月23日,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吉林长春举办。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秦振贵作总结发言。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主持论坛。
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现场。
曹路宝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长影成立80周年、长春电影节举办第二十届这一时间节点。从长影开创人民电影的“新传统”,到近一年来连续推出《731》《生还》《虎视眈眈》《汉藏铸魂》等力作,吉林与电影的缘分,始终与“新力量”紧密相连。他介绍了吉林省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希望各位艺术家以此次论坛为起点,让吉林的林海雪原成为故事的舞台,让东北的市井百态成为叙事的肌理,让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银幕。”
毛羽在致辞中表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力量,是中国电影未来最坚实的根基,“面对观众代际更迭、技术革命加速、竞争格局剧变、国家战略召唤等机遇和挑战,中国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新力量’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创新性地融入。”
毛羽对“新力量”们寄语:希望大家能成为拥抱新观众、深耕未来的创作力量;成为拥抱技术变革、开拓未知领域的新力量;成为在激烈竞争中坚守文化的新力量;成为拥有破解当前关键难点能力和实现电影强国梦想的新力量。
此次论坛以“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为主题。戴墨、许渌洋、杨子、来牧宽、於水、黄鹤宇、于奥、周铁男、石超群、张珂、董润年、黄子桓等青年电影人分别围绕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动画电影创新、观众变化与创新表达等议题阐述了各自的创作思考,于洲、张苗、李早、丛芳冰等“新力量”的同行者也分享了合作得出的电影理念与心得。大家表示,要扎根生活沃土,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坚守主流价值观与市场反馈的和谐共鸣,实现电影和观众的双向奔赴与情绪共振,以更饱满的创作热情,一起迈上中国电影新征程。
随后,边巍、周勇、范帆、王木旺等电影科技企业代表就“通向未来的技术之路”展开讨论,戴运、王征、褚山鑫、李劲波等电影发行放映端代表从“影院新体验”出发,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大家表示,中国电影正处于新的机遇节点,要积极推动数字时代的“电影新基建”,持续探索影院多元经营和差异化发展,共同铸就中国电影新辉煌。
论坛上,龚波、孙向辉、张冀、陈亦水、左衡等资深从业者和专家学者与青年电影人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讨论中,大家认为,面对新观众、新技术、新竞争,面对2035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唯有拥抱变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胸怀天下,才是中国电影生生不息、建成电影强国的正道。
论坛现场,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和新力量片单发布。从2015年春节至2025年暑期,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已完成61个档期和67次周末,共计568部影片的调查。其中,《南京照相馆》(88.5分)、《哪吒之魔童闹海》(87.3分)、《罗小黑战记2》(87.1分)、《浪浪山小妖怪》(86.9分)暂列2025年度单片满意度前四。在片单发布中,《营救飞虎》《志愿军:浴血和平》《生还》《蛟龙行动(特别版)》《红丝绸》《澎湖海战》《星河入梦》等三十余部新片进行了宣介,这些影片将在不久后登陆市场,与国内观众见面。
会场边的“中国电影新力量”展示着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导演、编剧在青春年华创作的经典作品。展览尤其关注近年来崛起的新生力量,呈现了120年来一代代中国电影人的接续与传承。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张志伟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此次论坛由中宣部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承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电影局)协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宣部各电影直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分管电影工作的负责同志和电影处负责同志、各国有和民营电影企业代表、电影创作者代表及专家学者共计近200人参加论坛。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