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企业 公司 银行 万元 中国 美国 车辆

阅兵村琐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6:38:00    

  ■帅刚社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当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让我又想起了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前,到京郊阅兵村协调媒体宣传的难忘记忆。

  当年3月份中央军委命令我们总队,以猎鹰突击队为主体形象组建武警反恐突击方队,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抽组官兵和装备编配在装备方队序列中接受检阅。

  受领任务后总队迅速从各个支队精心挑选了200余名官兵,他们经过层层政审和严格筛选后,由总队两位少将副司令带队进驻阅兵村,进行为期半年的阅兵训练。

  9月初阅兵村陆续对媒体开放,方队刘政委打电话让我到阅兵村协调宣传事宜,在给领导汇报后我抽调了西安某部魏向阳、盘锦某部赵志行两名宣传干事配合,而后分头向北京集结。

  第一次进阅兵村让我印象深刻,若大的阅兵村从东向西一眼望不到头,三四十米宽的模拟长安街两侧是全军各受阅部队宿舍,门口停放着各类新式装备,让我也是大开了眼界。

  在阅兵村里不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每天都要接受十三四个小时高强度训练,主要以单调的队列动作为主,苦和累可想而知。

  每天训练的时候,徒步方队在指定的训练场上,官兵们顶着烈日,一遍遍练习着齐步和正步行进,以及摆头、劈枪等动作,受阅官兵的脸个个被晒的黝黑,有的甚至都晒脱了一层皮,可官兵们精气神十足,展现了捍卫和平的的铁血担当。

  由于天气炎热,受阅官兵训练时都穿着衬衣,他们衣服被汗水全部打湿,紧紧地贴在后背上。站军姿时官兵们衬衣领上都别着两颗大头针,轻轻地贴在左右脖颈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军姿的动作,从高处看去徒步方队横向、纵向整齐划一。

  “同志们好——”“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一句句铿锵有力的模拟受阅对话响彻在阅兵村上空,也回荡在每名受阅官兵心间,官兵们都把平时的每一次训练,当作正式受阅的那一刻。

  每周在参阅部队大合练时,三军肃立,铁甲生辉。一辆辆坦克披坚执锐,一门门火炮昂首挺立,一枚枚导弹剑指苍穹,各种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在骄阳下熠熠生辉。

  “分列式,开始!”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各类受阅装备和车辆几乎同时点火,阅兵村里瞬间马达声轰鸣,宽阔的道路上烟雾滚滚,从远处看去受阅装备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犹如钢铁洪流一般。

  天阔云舒,旗帜飞扬。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阅兵进行曲,受阅方队依次从西向东缓缓开进,水泥路面上升腾起的热浪,就像千军万马,气势浩浩荡荡,显得特别的壮观、特别的威武。

  由于正课时间要进行严格训练,为不干扰官兵训练记者只能在一旁进行拍摄,或利用训练休息时间进行采访,每天中午和下午饭后,才有一点时间对官兵进行深入采访。

  为了抓住这个送上门来的宣传,我就去各个方队训练场与记者交朋友,并留下他们联系方式,动员媒体记者到反恐突击方队进行宣传和采访,为此也结识很多媒体记者朋友。

  那二十多天,中午我几乎从未休息过,一吃完饭就赶紧出门,只要一看到记者就去介绍方队情况,先后协调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解放军报等20多家媒体,全面宣扬了受阅方队官兵在训练中的感人故事。

  在阅兵村除了协调媒体宣传,我还要完成解放军报和人民武警报的策划,国庆节当天两家军队媒体要推出阅兵专刊,解放军报要发方队整版通讯,人民武警报要发大半个版方队综合通讯,外加两名少将领队1000字人物特写。

  方队通讯其实没有难度,难就难在写将军领队特写就得去采访将军,否则写出来稿子就不像将军,一想到两位将军领队已是50多岁人了,又不忍心打扰首长短暂的休息,真的让人左右为难。

  有一次在吃饭时听说将军领队每人配备了一名军事素质过硬的教练班长,他们从基本军姿、敬礼手势、摆头速度、目光眼神、口令技巧等方面,对将军领队进行严抠细训。

  这个消息忽然让我脑洞大开,我没有直接去采访两位将军领队,而是采取迂回抵进的办法,通过认真采访两位教练班长,详细了解将军领队平时训练情况。

  七分采,三分写。利用了四天时间把方队3500字通讯写完后,稿子传到报社顺利交差之后,我就开始着手采访教练班长,每个班长都采访了三四个中午,先后积累了近1万字的采访笔记,为写好将军特写坚定了扎实的基础。

  那两天白天采访晚上加班写稿子,我们三人每晚几乎都写到凌晨两三点钟,两篇将军领队的特写写好后,又经过了四五次反复修改和打磨,我这才拿着两篇稿件去找两位将军审阅。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两位将军逐字逐句审阅过后,仅仅在稿子中删除和修改了七八处,就在稿件的右上方签了名字,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才终于落地。

  “你没有采访我,我训练中的事情你是咋知道的?”其中一位领队少将笑着问我,我回答说:“首长,我虽然没有采访您,可我采访了您教练班长!”临出门时,这位和蔼可亲的甘肃庆阳籍将军,还给我树起大拇指点赞。

  国庆阅兵当天,解放军报和人民武警报稿子如期见报,人民武警报两篇人物特写分别以《为那34秒,立出“好样子”》《每晚10公里,跑回“兵之初”》为题,加配了将军阅兵训练的图片刊发。

  当我在电视上看到阅兵直播,两位少将带领反恐突击方队英姿勃发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接受三军统帅的检阅时,内心也是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

  一次受阅,终生荣光。国庆70周年大阅兵,我虽未像受阅官兵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三军统帅的检阅,可这次协调媒体报道任务,也是对外宣传工作的一次大检阅,我用实际行动也交上了一份合格的宣传工作答卷。

  当年那四篇见报的稿件,至今都保存在剪贴本里,也成为国庆70周年大阅兵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