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林浩特市阿尔善宝力格镇,锡林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绳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娜仁图雅用她手中的驼绒绳,正演绎着一段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动人篇章。这看似不起眼的驼绒绳,一端紧系着北疆地区绵延千年的游牧文化,另一端则有力地连接着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新传承之路。
初见娜仁图雅是在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创业孵化基地,她和两位姐妹正专注地编织驼绒绳。驼绒在双手间灵活穿梭,动作娴熟流畅,仿佛不是在编织绳索,而是在编织着游牧生活的悠悠岁月。
“
我八九岁开始跟着奶奶学习编织驼绒绳技艺。在我们童年时代,驼绒绳无处不在,蒙古包的系结、物品的捆扎,畜牧业生产都离不开它,它装点了我童年的每一个角落。
娜仁图雅
”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娜仁图雅深刻地意识到,驼绒绳编织技艺绝不能在时代的汹涌浪潮中被无情淹没。于是,在2016年6月,她牵头组建成立了阿尔善宝力格镇驼绒绳编织协会,成立之初便吸引了64位志同道合的牧民姐妹加入。大家在共同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巧妙地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成功地让驼绒绳从单纯的日常生活用品,摇身一变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各类手工艺品。如今,协会成员已发展壮大至160人,成为了草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化的活力源于传承,而传承的核心在于激发年轻一代的热爱。娜仁图雅不仅毫无保留地向牧民们无偿传授编织技艺,助力他们增加收入,还将目光投向了校园。自协会成立以来,她带领会员们先后走进幼儿园和各中小学,向教师和学生们讲述驼绒绳背后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让悠久的驼绒绳文化从草原深处走进了校园教室,成为孩子们接触和记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
在2023年,协会中最小的学员,年仅8岁的额尔登苏布达在“内蒙古自治区第33届旅游那达慕——非遗手工技能大赛”毡艺组中脱颖而出,荣获“小小传承人”的荣誉称号。
经过多年的坚持和耕耘,娜仁图雅收获了众多荣誉和赞许,如今,她和会员们设计制作的手工艺品涵盖了绳艺、毡艺、刺绣、骨艺、玩偶等多个品类。协会每年举办的工艺比赛更是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参赛者踊跃参与。
在北疆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记忆,更是匠人们用双手守护的永恒传奇。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历史的脉络紧密串联起来,让草原文化的故事得以代代延续;每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都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相连,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深厚情感与无穷智慧。
“
我想把我所学到的民族文化传承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驼绒绳编织技艺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项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娜仁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