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作者:崔岱远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6月
老北京的门风与家风
走进北京幽静的小胡同,必能看见街道两旁门洞里古旧的青石门墩儿后面那一扇扇斑驳的院门。无论是气派的金柱大门还是朴素的如意门,门板正当中几乎都刻着一副醒目的门联。字体或隶书或魏碑,气韵或苍劲或雍容,无一不是用心写就的书法作品。尽管历经风雨剥蚀,依稀可辨的笔锋间仍然透出古都特有的风范。
门联不同于春联。春联是用红纸写了过年前贴在两旁门框上的,图的是个喜庆,过了元宵节也就可以摘了。门联要特意求先生写了请工匠刻在门面上,为的是让街坊四邻都知道院子里这家人的门风。从前老北京的四合院一宅只住一大家子人,院门就好比是这家人的脸面,在北京话里也叫作门脸儿。从这道门里进进出出的往往是祖孙几代人,刻着门联的两扇门板一用就能有上百年,要不最常见的门联怎么会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呢?虽然拙朴无奇,却能天长地久。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内页插图。
“忠厚”和“诗书”是门联里常见的字眼儿,并不仅仅归读书人专享,而是代表着京城上下各色人等共同的观念。您能猜得出“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这副门联曾经的主人是做什么营生的吗?怕是想不到这只是一户卖姜的生意人吧!
仔细品品,是不是挺有意思?散发着香气的生姜吃下去可以培育出元气,即便做个小生意也要推崇忠厚的品行,标榜诗书的高贵,这就是千年古都的风尚。
京城里的住家户主要是官宦人家和文化人,再就是做各种生意的买卖人和服务行业的手艺人。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信念,乃至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无不体现在院门上那副门联的字句里。门联就是这家人写在脸面上的精气神。“义气相投裘臻狐腋,声名可创衣赞羔羊”,一看就知道是做皮货生意的。“恒足有道木似水,立市泽长松如海”,甭问,户主的营生一准跟木材相关。当然,买卖人的门联也不全都这么直白,“定平准书,考货殖传”就够琢磨上一阵子的。《史记》的《平准书》是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著作,同样出自《史记》的《货殖列传》则是专门记叙商贾才俊的类传,二者都反映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看来这户人家要么是博古通今的儒商,要么就是请教了哪位饱学之士。中医大夫是京城里一个介于文化人和手艺人之间的特殊群体,若是谁家的门联写着“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一望便知,必是求医问药的所在。
至于书香门第,门联会是这样的:“西园翰墨,东壁图书”或是“多文为富,和神当春”……这样的门联透着雅气,带着整条胡同都隐隐地有了书香。在这种环境里疯跑长大的孩子,潜移默化间也会敬重上文墨吧?
“门阑生喜气,山水有清音”,委婉的门联多半属于向往归隐的官员僚属,紧闭的院门后面想必藏着青石、鱼缸、石榴树和一颗寄情山水的心。这类门联蓄含的韵味远远胜于“笔花飞舞将军第,槐树森荣宰相家”或是“龙图世泽,虎关家声”的张扬。
千年古都,往来过多少显赫人物,在当时只是凤毛麟角,在后世不过过眼云烟,到头来真正长久的还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老百姓。就像刻着“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的门脸儿后面曾经生活过的那些住家户一样,立不了千秋功业,也绝不敢轰轰烈烈,但他们善良厚道,讲礼数、重体面、尊学问。他们几辈子人整天推开这扇并不抢眼的院门,油盐酱醋,娶妻生子,过着平凡的小日子,恪守着刻在门面上的淳朴门风。这门风,不正是看得见的家风吗?
胡同里的四合院
也就近些年,北京兴起了胡同游,很多游客怀着好奇心穿行老胡同,走进四合院,了解老北京的生活,美其名曰“逛胡同”。
论真了说,“逛胡同”可不是什么好词。胡同的功能相当于居民小区,是住家户过日子的所在。哪个小区允许人随便逛呢?胡同里既没有公园可逛,也没有市场可逛,顶多有个卖油盐酱醋的副食店。就连粮店、茶庄、小酒铺也都开在胡同把口的街面儿上。在胡同里四合院只能看见个街门,内里是看不见什么的。不管是深幽的金柱大门还是朴素的如意门,两扇门板大都紧闭着,除非主人邀请,一般不能跨进人家院子。胡同两侧青灰色砖墙上只在高处开几个小窗户,绝没有落地窗能向里张望,除了周围的老街坊和几个卖菜的、磨刀的、收破烂儿的半熟脸小贩行走其间,胡同里很少能见到陌生人。老北京话里的“逛胡同”可不是指旅游,而有着另一层意思,专指旧时代的浪荡鬼在八大胡同的风月场里东踅摸西逛悠。
现在老城区的不少胡同摇身一变成了新网红,四合院经过修整开成了客栈、餐馆、咖啡厅,到胡同旅游的人这才有机会走进四合院一探究竟。
不少游客感到诧异,为什么四合院的大门不开在中央,而是朝南的开在东南角,朝北的开在西北角,这就涉及北京的风水。北京城西北高东南低,坐落在从西北向东南倾的北运河水系,水从西北往东南流。北京常刮西北风,从西北吹向东南,四合院开门的方位正是北京风水的走面。所谓风水,不过就是风吹的方向、水流的方向。
打开北京地图,你会看到京城里大运河从积水潭、西海、后海到什刹海这段的流向正是沿着北运河流域走的。风从水上吹过,滋润了整座京城,让京城子民沐浴其中,四合院开门的方向顺风顺水,让风和水随着人一起出入顺畅。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内页插图。
四合院蕴含了太多这样的巧思,就比如正房堂屋的进深是根据节气来定的。夏至正午时分日影最短,烈日的光影正好照在堂屋门槛上进不来,让屋里免去了暴晒。冬至日影长至,午后暖阳斜照在端坐于堂屋正中八仙桌旁太师椅上那位长者的膝盖上,暖融融的感觉太惬意了。把这个由日影决定的进深拉方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间房”。这种设计既充分利用了阳光,又暗合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不知您想过没有,大家常说“下厨房”“上厕所”。民以食为天,厨房怎么是“下”呢?厕所并不高雅,为什么却能用“上”呢?站在四合院里您就全明白了。厨房的合理位置是在下风口的东南角,这样才能让做饭的油烟吹到院外,而不至于灌得满院子呛人。厕所的位置首先要考虑老人方便,老人睡在正房西屋,堂屋是不睡人的,正房东侧,也就是左边的上位是厕所,所以才叫“上厕所”,更文雅的说法是“登东”,而东厕、东净、东厮都是指厕所。
进了四合院的大门,迎面必有青砖影壁,左转一排倒座房位于大门以西,曾经的私塾就设在这里,所以也叫西塾。
琅琅书声传到大门外,街坊四邻都知道这院请了教书的西宾,全家人都觉得脸上光彩。
西宾是客,进不得通往里院那座精巧的垂花门。过去女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这道门。垂花门里有个青砖四方平台,老太太送亲戚在这且聊呢。要是为老人做寿,家里请堂会摆上一桌二椅,这里又成了一座小戏台。
垂花门里是属于自家人的天地,养着花鸟鱼虫,栽着石榴、海棠,住过团团圆圆的一户人家,头顶着青天,脚接着地气,过着安分守己的小日子。
本文节选自《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崔岱远
摘编/何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