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象”一词在河南引发热议。除了被称为“豫”、地图形状如象外,还有人将胖东来、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这三个从河南崛起的现象级消费品牌并称为“三头象”。这一点睛之笔,不仅激发了人们对本土消费“大象”的关注,更将目光聚焦到支撑河南经济的根基——制造业领域的“大象军团”上。
作为制造业大省,河南的产业沃土孕育了形态各异的“大象”:既有洛阳洛轴、中信重工、中航光电等历经风雨的资深“大象”,也有黄河旋风、中原电气等持续创新、引领行业的活力“大象”,更有超聚变、汉威科技等从专精特新“小巨人”快速成长起来的新锐“大象”,构成了“河南制造”在世界舞台上的闪耀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在河南调研时指出,要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专业化建设,更好统筹办案力量,提升办案质效,营造更好创新创业法治环境,护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此背景下,检察机关如何立足法律监督职能,以高质量司法服务护航河南制造业“大象军团”行稳致远,为制造业强省建设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法治保障?
服务“洛阳智造”转型升级
洛阳,作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曾汇聚了一批“共和国长子”企业。今年7月,记者走进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只见一排排大小形态各异的轴承整齐陈列。从应用于谐波减速器的精密机器人轴承,到满足新能源汽车需求的高端轴承……这些不断迭代升级的“铁疙瘩”,正是企业坚持创新突破的有力见证。在洛阳制造业向“智造”转型升级过程中,检察机关正以精准有力的法治保障,成为护航产业升级的重要法治力量。
在洛阳市洛龙区检察院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件:某智能自动化设备企业核心技术骨干王某因涉嫌轻微刑事犯罪被立案,企业负责人忧心忡忡:“他是技术骨干,项目卡在关键节点,如果被羁押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摆、员工失业、订单违约。”案件进入审查起诉环节,洛龙区检察院启动涉企绿色通道。经深入调查并综合考量王某犯罪情节等因素,该院依法建议对其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并通过公开听证获得各方一致同意。
非羁押期间,王某带领团队如期完成关键项目交付,稳定了研发团队和数百名员工的生计。结案后,检察官持续回访,助力企业重回发展快车道。另外,洛龙区检察院还在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工作站,骨干检察官轮值驻点,提供“一站式、零距离”的政策解读、风险预警和诉求受理服务,并联合多部门组建“洛龙智造法治护航联盟”,定期举办“产学研法治沙龙”等活动。
“工作站就像身边的法治‘雷达’,随时解答困惑、预警风险。”一家企业的法务负责人向记者称赞道。
知识产权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的“核心生产资料”。自2021年6月起,洛阳市老城区检察院集中办理全市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一方面,该院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同堂培训、线索移送等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拓展协同保护“朋友圈”;另一方面,联合工商联等部门在古都科创园设立“检察护企”联络站,搭建专精特新、老字号、文创企业联动平台,邀请多部门入驻,围绕侵权分析、专利运用、商业秘密保护等热点问题开展普法宣讲,提升企业保护意识。此外,与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共建“知识产权保护检校交流中心”,实现检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该院还创新运用知识产权“挂案”清理大数据监督模型,推动建立“三查三移一闭环”机制(“三查”为行政机关调查、公安侦查、检察监督核查并行;“三移”为行政机关调查后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侦查后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线索反向移送至行政机关;“一闭环”为案件全流程闭环管理),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精准“导航”。
作为工业重镇,涧西区汇聚了众多“国之重器”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此,涧西区检察院创新研发可视化数据平台,动态分析涉企案件信息。该院通过平台发现辖区原材料密集型制造企业盗窃案件具有高发且呈团伙、重复作案等特点后,迅速组建专班深入调研,精准找出企业在物料管理、安保监控、内部流程等方面的漏洞,并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同时,该院还联合职能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商对策,推动多家企业完善内部合规制度,筑牢财产安全防线。
针对企业多元化的法律需求,涧西区检察院检察官主动深入中国一拖集团、北航科技园等企业,围绕知识产权保护、职务犯罪预防、合同风险防控等主题,组织开展多场“订单式”普法讲座和座谈交流,精准服务企业员工。
为顶梁柱清除“蛀虫”
说到电力装备,就不能绕过许昌——虽处中原腹地,却是河南省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有全省最为完善的“源、储、荷、网”一体化产业生态。许昌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以中原电气谷为核心,形成了覆盖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百家。
“既要打击犯罪,更要预防风险。”许昌市检察院为此建立涉企案件全流程督办机制,在全市工商联设立7个联系站,12名检察官轮值提供“订单式”服务。
除了内部“蛀虫”的侵蚀,民营企业还时常受到外部不法侵害。为让企业家安心经营、专心发展,减轻企业讼累,许昌市检察机关对涉企案件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办理,实行检察环节全流程跟踪、督办,定期开展抽查评查,确保每一个涉企案件高质效办理。
“希望检察官常来指导,帮我们少走弯路!”西继迅达电梯公司总经理赵红杰如是说。
“期待检察机关能更多更好更深入走进企业,为一线员工、不同岗位人员讲授企业合同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劳动关系等方面知识。”河南万里交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徐娇妮说。
在工业重镇长葛市,某金刚石制造企业曾遭遇内部危机:原总经理张某利用融资职务之便,将公司100万元增信资金产生的46.7万元利息私自挪用。2024年8月案发后,长葛市检察院依法介入该案,并启动涉企案件绿色通道。
“要全力帮企业追赃挽损。”承办检察官多次组织调解,最终促成张某以个人债权抵销46.7万元。针对该案暴露出的管理漏洞,长葛市检察院为企业定制了法治课。据悉,2024年,长葛市检察院共惩治企业内部职务犯罪15人。
“没有检察机关,公司就垮了!”许昌市某润滑油代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感慨。2021年,该企业因法律意识薄弱,受托生产假冒知名品牌润滑油,涉案金额24万元,面临倒闭危机。许昌市魏都区检察院三管齐下——对认罪且配合调查的涉案技术人员适用非羁押措施,保障企业运转;促成侵权方赔偿24.9万元,被侵权方认可其产品质量,反向授权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主犯林某被适用缓刑,3名从犯因主动赔偿被不起诉,移交市场监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2024年,许昌市检察机关起诉知识产权犯罪39人,并创新构建综合保护体系——“一案四查”机制:同步审查刑事犯罪、行政监管、民事侵权、公益损害;“刑事+民事调解同步”模式:在69家创新企业设联络点,“一站式”解决责任追究与赔偿问题;行刑反向衔接:确保行政处罚与司法处置无缝对接,杜绝“不诉了之”。
做“中国品牌”的法治盾牌
记者注意到,从洛阳到许昌再到郑州,宇通客车驶向五大洲、洛阳钼业跨国并购、卫华起重逆势出海……越来越多的河南制造凭借拳头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台台高端装备、一个个典范工程在全世界树立起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速度、中国质量的金字招牌,实现了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蝶变。
这一蝶变的背后,有一颗航空经济明珠熠熠生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下称“郑州航空港区”)。与这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首个国家级航空经济先行区相伴相生的郑州航空港区检察院,以“营者云集”为名,为区内7.6万户经营主体铸造了一面坚实的“法治盾牌”。
“营者”既是万千营商主体,更寓意“赢”得未来的底气;“云集”不仅呼应航空港“四港联动”的枢纽之势与产业聚变,更象征着检察服务如云般广覆,无声守护浸润企业成长的沃土。
“作为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和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院,郑州航空港区检察院联合郑州管城回族区检察院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权利人云端保护数据库,为河南省知识产权案件办理提供数据服务,实现跨区域互通共享,为企业挽回损失1500余万元。”该院检察官向记者介绍,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该院创新设立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组建专业服务专班,以“投诉受理集成”和“3+N诉求保障”双轮驱动,为企业铺设高速服务通道。
“检察机关对案件的办理,对企业内部犯罪形成了有力震慑,同时也助力企业发现经营漏洞,精准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某科技公司董事长向记者表示。
2022年,内蒙古的经销商王先生经该科技公司内蒙古销售经理郑某之手采购的50个某型号传感器被鉴定为“问题产品”。向郑某反映后,郑某坚称所售产品为公司“正品”,拒绝退货退款,王先生一气之下将传感器抛入河中,并将情况反映给该科技公司。该公司随即进行内部自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郑某通过亲属控制的公司,截留客户、虚增环节、低买高卖,6年侵吞企业货款300余万元。
案件移送郑州高新区检察院后,办案团队引导公安机关锁定关键电子证据。面对企业初期对不批捕的疑虑,该院检察长沈宏伟带队释法沟通,最终锁定罪证,以职务侵占罪对郑某提起公诉。
今年6月,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检察官在某科技公司走访。
结案后,办案检察官再次来到涉案公司,针对企业提出的法律需要,将“码”上普法检察服务送至企业,后续持续为企业提供定制法律服务,推动企业步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要站在企业立场、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难题。”检察官说,法治不仅是营商的后盾,更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来到位于郑州的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只见中欧班列“集结号”号声嘹亮,“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内陆大港加快建设,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原大地正以更年轻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拥抱世界。
据介绍,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检察院紧扣“一带一路”与对外开放需求,创新打造了“数字赋能+高质效办案+法治宣传”的护企矩阵,研发“自贸V检察”小程序,设置9大模块实现服务“零距离”。应用“幌子公司”“空壳公司”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清理涉企挂案3件,锁定犯罪线索22条,积极为辖区35万余家企业提供宜商宜业宜成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河南检察机关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法治供给更加精准高效,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化解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助推了全省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河南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段文龙表示,下一步,全省检察机关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聚焦服务保障“两高四着力”,持续深化理念变革、机制创新和履职实践,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作风,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企案件,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筑牢企业创新发展的法治防线
全国人大代表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郭泽义
作为来自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最关注检察机关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与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的工作。制造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检察机关在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的履职成效,直接关系企业生存土壤。
近年来,针对个别不法分子恶意侵害企业财产的职务犯罪行为,检察机关迅速介入,依法办理,有效打击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为我们辖区企业筑牢了法治防线。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检察机关持续发力,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更加坚定了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决心。
(检察日报 记者:李辉 刘亚 刘立新 王浩淼 张庚磊 视频:正视工作室 张凯伦 刘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