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公司 企业 万元 车辆 自己的 美国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8:35:00    

刘艳梅 魏怡雪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单边主义浪潮叠加,再加上美国关税政策等带来新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显著上升。这要求我国在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国内经济结构,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部署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三年来,这一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对经济格局进行调整优化,惠及亿万民众。今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落地实施,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要素市场改革进行专项部署,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发展。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既是应对全球政经格局深度调整的战略选择,也是激活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抓好贯彻落实,加快建设规范高效、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动态平衡关系,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基石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深化制度规则层面的互通互认,建立覆盖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的统一制度体系,可有力推动市场实现动能转换。根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将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覆盖至省级以下行政层级,消除准入标准的地域差异。在公平竞争领域,严格执行修订后的《反垄断法》,建立跨区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协调机制,重点整治限定交易、差别待遇等隐性壁垒。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政府需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推动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流通交易体系。在劳动力要素领域,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称跨省互认和社保转移接续电子化,破解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对于数据要素的流通,需依据《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框架,探索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公共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地域共享。

积极创新现代化监管模式,通过“放管服”改革升级,为经营主体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例如在市场监管领域,需按照《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要求,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对地方保护、指定交易等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依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征求意见稿)》,推动信用信息标准、奖惩机制、修复程序的全国统一,打破信用评价的地域分割;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以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导向、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为目标深化改革,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

构建中央与地方激励相容的治理机制,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突破关键

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维,在大局下行动。合理划分央地权责。在支出责任匹配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提高中央转移支付比例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针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行“中央奖补+地方配套”的资金分担模式。在政策执行层面,建立“中央定框架、地方抓特色”的弹性赋权机制。健全央地沟通协同机制。建立常态化协商平台,定期召开央地项目协调会,重点解决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转移税收分成等争议事项;完善信息共享系统,整合数据平台,构建央地双向信息直报通道。

在坚持中央顶层设计权威性的前提下,通过弹性赋权释放地方改革动能,鼓励全国统一制度框架与差别化探索的有机衔接。鼓励地方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积极试点差别化、特色化的市场建设创新路径。鼓励省级政府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跨区域监管协作等领域开展特色化制度创新,在自贸试验区、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进行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建立“中央指导—地方探索—经验推广”的良性机制,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创新实践,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同步完善创新成果评估认证机制,将成熟经验纳入全国统一制度框架。这种央地互动新范式,既可维护全国统一市场的制度刚性,又能为地方创新留有弹性空间,有利于形成“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动力源泉

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为基础和前提,实现空间效能转化。在基础设施方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重点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降低跨区域流通成本。加快建设“六轴七廊八通道”主骨架,实现主要城市群3小时通达、全国县级节点覆盖率达95%以上,同步推进物流枢纽智能化改造,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力争降到13.5%左右。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优化算力布局,建立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增强数据要素跨域流通的算力支撑。在产业布局上,推动政策导向从“地区倾斜”转向“功能优化”,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机制,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错配。制定重点产业梯度转移目录,引导京津冀、长三角、中部六省、成渝等区域形成差异化分工体系。

针对技术、数据等新兴要素,建立全国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收益分配机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行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跨省互认。在数据要素领域,制定《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明确数据权属界定、交易流程和收益分配原则。在市场监管协同层面,深化市场管理服务协同,构建跨区域联合执法和信用惩戒体系,整合工商登记、税务申报、环保监测等领域监管数据,构建全国统一的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实现监管信息实时共享,对违法失信行为实施跨域联合惩戒。实施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不断完善市场网络,逐步推动区域小市场融入国家大市场,使区域竞争从低水平同质化比拼转向高水平协同发展。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我们需要以系统思维统筹三对辩证关系:在政府主导与市场决定方面,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保持对关键领域改革的战略定力,又完善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保障;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方面,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既保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维护好地方的主动性和踊跃性;在跨区域发展方面,深度融入国家一体化战略,将各地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家发展新动能。随着市场基础制度、要素配置机制、监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我国抵御外部风险、塑造竞争新优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分别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生)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