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企业 公司 银行 万元 中国 美国 车辆

理论视野|红旗渠:一座“活着的”精神丰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0:03:00    

□河南日报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红旗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战太行:工程奇迹铸就精神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红旗渠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而修建的人工天河,创造了举世赞叹的工程奇迹,铸就了历久弥新的精神丰碑。

林县地处太行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历史上长期极度缺水,方志碑刻中“旱”“大旱”“亢旱”以至“人相食”的记载不胜枚举,世世代代愁水盼水。20世纪60年代,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经过缜密勘察创造性提出“引漳入林”方案,与十万林县人民一起栉风沐雨,在巍巍太行山腰“抠”出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彻底摆脱了千百年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困境。

红旗渠修建于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林县人民不畏艰险,以铁锤、钢钎等工具开山凿石,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征服自然,10年间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25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量达2225万立方米,实现了“水往高处流”的壮举,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外国友人更是赞叹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光辉奋斗历程,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情怀,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作风,舍我其谁、不畏风险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保护好:筑牢遗产根基扎实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红旗渠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通互融,要在保护好渠道工程的同时,更加注重档案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依法系统保护工程本体。一是出台地方立法。2016年安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安阳市林州红旗渠保护条例》,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红旗渠保护总体规划》,2023年以来安阳又两度修订《安阳市林州红旗渠保护条例》,逐渐构筑起保护红旗渠工程本体的法治屏障。二是制定科学规划。以政府为主导,持续推进红旗渠保护修缮工程(二期)建设,有序编制安防工程设计方案,妥善实施红旗渠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三是整治区域环境。站位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高度,开展“护渠”专项行动,清理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生活和建筑垃圾等,拆除违法建筑,为申遗营造良好环境。

挖掘保护档案文献实物。一是档案挖掘与保护。国家档案文献遗产项目稳步推进,《红旗渠档案》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且正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红旗渠水利工程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二是档案收集与整理。“红旗渠档案系列开发”成果显著,包括纪录片《档案里的中国——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微视频《我最珍视的档案》、图书《红旗渠档案史料选编》等。档案数据库建设、褪变档案修复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三是申遗准备与推进。河南省文物局联合山西省文物局成立红旗渠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河南部分申报项目研究报告》,已入选河南省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荐项目。

抢救非遗留下集体记忆。一是非遗口述抢救红旗渠记忆。红旗渠干部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深入开展修渠英模、群众口述史料收集工作,出版《寻访修渠人》《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口述史》等书。二是非遗技艺展现红旗渠风貌。林州靳氏剪纸等非遗技艺精心创作《红旗渠十大工程剪纸册》《林州创业四部曲》等,生动展现红旗渠壮阔场景。三是非遗文创弘扬红旗渠文化。打造“天河开物”红旗渠文创品牌,现已推出25个系列350余款红旗渠文创产品,让游客把红旗渠精神带回家里、装进心里。

传承好:赓续精神血脉成效斐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多管齐下,用心用情用力传承好红旗渠精神。

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是形成各级校本课程体系。全省特别是安阳市积极把红旗渠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研发40余种校本课程、整合12个研学教育基地,形成覆盖大中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二是推进第二课堂丰富实践。成立“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团,邀请修渠特等模范张买江等宣讲。三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主题调研、创新创业、援学助教等形式,领悟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锻造扎根基层、朴实为民、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

建设专门教育基地。一是构建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红旗渠干部学院秉持“传承红旗渠精神,增强党性修养”宗旨,形成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传承弘扬为特色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并与红旗渠纪念馆等形成“一渠一馆两学院一基地”培训体系。二是跨越国界开展涉外培训。作为外国政党培训重点合作院校,红旗渠干部学院先后承接越南、老挝、俄罗斯等国考察团,涉外培训班次和学员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红旗渠精神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三是联动各方打造综合中心。以红旗渠干部学院为中心,联动本地红旗渠纪念馆、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兄弟单位,以及省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打造红旗渠精神培训、研究、资料、宣传中心。

升华文艺作品创作。一是从影视作品到实景演出不断出新。近年来,纪录片《红旗渠》《重返红旗渠》、话剧《红旗渠》、电视剧《红旗渠》《红旗渠的儿女们》、音乐舞蹈剧《走近红旗渠》以及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等出彩创新,形成红旗渠主题艺术精品矩阵。二是从政府奖项到网络点赞反响强烈。专题片《从延安到红旗渠》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网点击量11.7亿。沉浸式党课《问渠》、歌曲《如许》走红网络,电视剧《红旗渠》提名多项大奖,《太行·红日》填补太行山主题大型实景演出的空白。三是从线下到线上精心组织纪念活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等举办“牢记嘱托精神永在”红旗渠60年全国摄影作品展。安阳市文联组织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11个文艺家团体,积极开展“红旗渠通水60周年”主题创作活动并举办线上展览。

传播好:讲好中国故事影响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红旗渠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典型载体。新时代传播好红旗渠文化遗产,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构建国内传播矩阵。一是红旗渠专题宣讲常态化。“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自2023年开展以来,通过专题讲座、沉浸式党课等形式,已走进部委、高校、党校以及新疆、澳门等地,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二是红旗渠特色巡展体系化。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等举办红色精神联展,相继在苏州、天津、无锡等地开展“红旗渠精神永在”巡回展。“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走进20余所高校,引发学子共鸣。三是红旗渠全媒体报道多元化。《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2024年报道红旗渠180余次。微博、小红书、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红旗渠内容3480篇,累计浏览量超10亿次。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一是红色研学体系基本成型。林州以红旗渠精神营地为依托,以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教育基地为重点,开展红色研学之旅,构建“1营地+N基地”实践育人体系。二是景区节目不断出彩创新。红旗渠景区推出大型实景演出《走近红旗渠》《太行·红日》,打造《凌空除险》等表演剧目,提升了景区吸引力;设置“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等红色地标打卡点,举办红色故事会等主题活动,持续增强游客红色体验感。三是全域联动拓展精神版图。红旗渠风景区与殷墟博物馆、太行大峡谷等景区合作,打造“精神洗礼+文化溯源+生态观光”文旅精品线路,游客文旅体验不断提升。

拓展国际影响力。一是打造国际友人参观胜地。红旗渠建成后备受世界青睐,1971—1980年接待外宾11300余人,遍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45年来,红旗渠纪念馆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政要及大量游客。二是创建外国留学生研学基地。外国留学生积极参加以“领略壮美山河,感悟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各类研学活动,实地聆听中国故事、见证中国奇迹。三是推动影视作品国际传播。多语种纪录片《重返红旗渠》在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播映,受到广泛关注;《红旗渠精神出海记》系列报道硬核出圈,引发国际反响。

融合路:文旅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红旗渠文旅融合发展虽基础扎实,但也存在当代世界影响力有待提升、业态科技融合有待出新、区域协同创新有待深化、智慧绿色服务有待优化、政策持续保障有待加强等问题。

打造世界级精神IP和文化旅游胜地。一是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托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黄金契机,将其作为河南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点推荐项目,并联合山西省深化与国家文物局沟通机制,争取五年左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是扩大宣讲巡展世界影响。发挥红旗渠干部学院涉外培训优势,推动“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与图片特展走出国门,重点进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结合当地风俗讲好中国故事。三是推出世界级精神IP产品。借鉴哪吒系列成功出海经验,围绕“山水林州精神之城”定位,依托红色基因、绿色山水、蓝色航空优势,精心拍摄动画电影、开发热门游戏等,形成世界级热门IP。

创新文旅产品与业态。一是提升实景演艺水平。借鉴《禅宗·风中少林》《大宋·东京梦华》《只有河南》等精品剧目经验,深挖“红绿蓝”文旅特色,拓展《太行·红日》等实景演出具体内容、艺术形式。二是培育“精神+”融合业态。深度开发精神疗愈文旅线路,试点在渠畔生态区推出融合自然生态、奋斗哲学与传统养生的疗愈主题民宿及课程;综合活化利用非遗空间,围绕“红旗渠精神+太行山水”,创建集展示、创作、体验、孵化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园区。三是打造低碳绿色产业载体。持续打造“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构建配套生态农场直供体系,保障食材品质与实地体验;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形成“精神IP引流+生态经济转化”的协同发展格局。

深化区域协作与品牌营销。一是共建国家精神廊道。着眼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联动延安、西柏坡、大别山等精神谱系核心地,构建“中国精神之路”文旅廊道,推动资源共享与品牌联动。二是推进全球技术对话。实施“亚洲水利遗产互鉴计划”,探索与印度尼西亚加蒂格迪大坝等国际知名水利遗产地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年度工程师驻地交流项目。三是加强文化品牌输出。深化开展红旗渠国际慕课、交换生项目,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文化机构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优化服务配套与智慧赋能。一是构建全域智慧服务体系。开发沉浸式导览系统,在核心景点部署5G裸眼3D全息栈道,实现历史修渠场景与现实景观空间的叠加展示。二是推进零碳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制定《红旗渠零碳景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等绿色文旅标准,总结提炼可复制推广的低碳管理运营模式,引领全国绿色文旅风向标。三是营造“无障碍友好型”游览环境。持续优化交通接驳服务,推进设施适老化与无障碍化改造,提升多语种服务覆盖面,确保各类游客群体畅享旅程。

强化政策保障与机制创新。一是构建多元融资体系。立足河南省“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文旅发展格局,积极拓展河南省文旅融合发展基金募集方式和渠道,并向红旗渠适度倾斜。二是加强技术应用与产权保障。构建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领域的应用规制框架,为文化遗产数字存续与创新性传播提供制度化保障。三是探索新型职称评审试点。在红旗渠文旅融合示范区先行先试“旅游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覆盖规划设计、技术应用、遗产保护、运营管理、社区赋能等细分领域。

策划:李立新 杨晓东 执笔:魏淑民 田冰 李鹏鑫 高昂 李华欧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