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企业 银行 公司 万元 车辆 中国 美国

一本族谱数百年的往事!高要这一姓氏大多来自“景星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18:02:00    

高要,这座千年古郡,

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厚重记忆。

历经行政区域变迁,

高要的历史

一半沉淀于肇庆城中心的繁华街巷,

另一半则深藏在星罗棋布的

乡村古建筑之中。

▲ 图为乐城镇思可村镬耳屋。陈彦成 摄

据记载,高要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至1993年已汇聚232个姓氏,人口过万的姓氏多达16个。这些姓氏背后,是中原移民南迁的足迹、广府文化的交融,更是宗族血脉赓续的见证。

▲ 1996年《高要县志》记述的高要姓氏概况。

本期回应上期评论区粉丝呼声,

介绍一下高要伍氏的源流和故事。

高要伍氏源流

据1996年版《高要县志》记载,高要伍氏人口约有22019人,4803户,分布在全区各镇的70多个管理区,90多条自然村。(后期没有针对高要各姓氏的人口统计,故仍使用旧数据以供参考;以下资料皆来自1996年版《高要县志》,应以各村族谱为准)

大湾镇高第伍姓,始祖伍彦卿于宋朝时从南雄珠玑巷迁来,至民国36年(1947年)传十八世。分支到社布、留堂、领村等地。

▲ 大湾镇高第村伍氏宗祠。钟养昌 摄

活道镇活村、洞心伍姓,其先祖居道悦村,明朝时伍宇圣迁来活村,伍敬圣迁来洞心村。

▲ 活道镇洞心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回龙镇松山伍姓,始祖伍志禄于明末从肇庆城东五经里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传十六世。

▲ 回龙镇松山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金渡镇西头伍姓,始祖伍坚于明末从黄坑村迁来,至民国36年已传十五世。平布伍姓,始祖伍受章于明末由南雄珠玑巷迁来,至民国36年传十四世。

景星坊伍氏

景星坊伍姓,宋代汴梁人伍氓为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绍兴间(1131~1162年)官南恩洲,卒于任所,其子伍朝佐和伍朝恺留居台山斗洞乡。伍朝恺之孙伍继祖,曾任肇庆府教授,其子伍天锡为高要教谕,于嘉定年间(1208~1224年)卜居城西景星坊,为高要景星坊伍氏始祖,伍天锡生子复亨、泰亨、元亨。伍泰亨第三子伍自道又生子纲、常、伦、理、纪,于明初为避兵乱而散各地,即分为五支。

▲ 由乐城镇思可村长者伍润玲编写的《伍氏族谱》。以上两图 邓达荣 摄

第一支伍纲,明正统(1436~1449年)岁贡时生二子,长子伍雄是岩前都出头村始祖,次子伍明新是新江都龙湾派始祖。新桥镇塱底村伍姓,是从出头村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已传十七世。分支到白诸水边村、湾头村。

▲ 新桥镇塱底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白诸镇布坪村伍姓,始祖伍郁枝从出头村迁来,至民国36年(1947年)传十二世。活道镇横坑村伍姓,始祖伍成林于明崇祯间(1628~1644 年)从龙湾派迁来。白诸镇铁炉村伍姓,始迁者伍润林于明崇祯间(1628~1644 年)从龙湾派迁来。

▲ 白诸镇铁炉村。李嘉扬 摄

第二支伍常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迁白土镇长塘村为始祖,至民国36年传十八世。分支到雅瑶村、大辂头、温贯、罗有等村落。

▲ 白土镇罗有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第三支伍伦生子二人,长子伍祯是活道镇鳌头村伍姓始祖,至民国36年传十八世;次子伍祥曾任新洲训导,为莲塘始祖,分支散布到吉安社、波台社、敖头南、迳口村等地。

▲ 活道镇鳌头村德刚伍公祠。图源:高要发布

第四支伍理,始居小湘凤田村,再迁莲塘上波洞村为始祖,其孙四人,伍达廷居波洞,至民国36年已传十七世;伍达常居白土镇久留村,至民国36年传十五世。

▲ 莲塘镇上波洞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第五支伍纪迁居莲塘镇伍村乡,至民国36年传十九世,云槎村是其分支。

▲ 莲塘镇伍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河台镇水台伍姓,始祖也出自伍天锡,于明末从景星坊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传十四世。

蛟塘镇三江伍姓,始祖伍创发于明朝时从景星坊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传十七世。

▲ 蛟塘镇三江村俯瞰图。伍坚朋 摄

金利镇伍江伍姓,始祖伍树英于明时从景星坊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传十五世。

乐城思可伍氏

伍润玲(伍伯)今年90岁了,是乐城镇思可村人,经过多年走访调查和查阅资料,他编写了一本《伍氏族谱(高要思可伍元公世系)》。他介绍,思可村伍氏始祖伍元,字彦富,号隐林,应该是伍自道第五子伍纪的第六世孙。伍元原居肇庆城西景星坊(目前在肇庆已经找不到景星坊遗址),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徙居禄步天科地,再迁居思可村。

▲ 思可村长者伍润玲编写的族谱。邓达荣 摄

族谱中记载,伍元有子孙琼田、琼叟、琼初、琼崖、琼瑞,即分为五房。还有伍元后人分布各地定居,高要的有龙元山、双介、洞元、近兑、水南庙坑、河台大洞、高村、云料上围、分界;另外还有分布在广宁、四会、深圳市、 阳江市、广西南宁市等地。

▲ 伍润玲向记者介绍村中的古建筑。邓达荣 摄

伍伯带着记者走进古村中,逐一介绍古建筑的由来。“蓬山伍公祠和文立伍公祠是大房的祠堂,都是近几年重修的。懿亭伍公祠是二房的祠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壁画和架构保留还算完好,是高要不可移动文物。”

▲ 乐城镇思可村蓬山伍公祠。

▲ 乐城镇思可村文立伍公祠。以上两图 邓达荣 摄

懿亭伍公祠坐西向东,是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正脊为博古脊,梁架为穿斗式。通面阔12.7米,总进深23.8米。祠堂装饰运用石雕、木雕、灰雕、壁画等技艺,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 懿亭伍公祠。

▲ 懿亭伍公祠二进内的梁架。

▲ 懿亭伍公祠雕刻精美的虾弓梁。以上三图 邓达荣 摄

据伍伯介绍,思可村旁的大迳河发源于德庆,流经河台、乐城、水南、禄步,最后在小湘笋围汇入西江,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沿途各地的人民都是依赖大迳河出行和运输货物。

▲ 依靠大迳河的水运交通便利,思可村不断发展壮大。邓达荣 摄

新中国成立后,大迳河上游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迳河逐渐丧失了水运功能。其中思可村位于大迳河的中游,在伍氏族人数百年来的不懈经营下,村落始终繁荣昌盛,由此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镬耳屋建筑群。

▲思可村镬耳封火山墙建筑。陈彦成 摄

▲ 据伍伯介绍,思可村还有两栋民国洋楼,都是民国时的土豪伍原生所建。以上两图 邓达荣 摄

祠堂新生,红色蝶变

在近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伍氏祠堂的功能与意义,经历了一次次深刻的蜕变,铭刻下家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红色印记。

位于活道镇鳌头村的德刚伍公祠,便是这一历史变迁的生动见证。这座古老的祠堂,在民族危亡之际,曾作为鳌头抗日自卫队的革命据点,见证了伍氏子弟与其他爱国志士共赴国难的壮烈篇章。

▲ 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活道镇鳌头村德刚伍公祠。

枪声曾在这里回荡,抗日的烽火曾在这里点燃。历经岁月沧桑,如今经过精心修葺的德刚伍公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化身为一座以“抗日烽火”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向后人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浴血抗争的岁月,传承着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 活道镇鳌头村德刚伍公祠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这份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在高要伍氏中其实早有渊源。时间回溯至1924年9月,在国民革命浪潮席卷南粤大地之时,端源乡(今属高要区)的农民群众,在叶挺和韦启瑞等革命先驱的直接领导下奋起。以伍耀辉、聂文波、谢忠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其中伍耀辉为领村伍氏族人),率先成立了“端源乡农民协会”,为农民争取权益。革命的种子一旦播下,便迅速生根发芽。

▲ 高要县第二区农民自卫军总部旧址——乐城镇领村伍氏祖屋。


不久之后,一支保卫革命果实、维护农民利益的武装力量——“高要县第二区农民自卫军”宣告成立,这是高要县范围内最早建立的农民自卫武装组织,其总部,就设在了乐城镇领村的伍氏祖屋之中,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间小祖屋就这样成为了早期农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和坚强堡垒。

▲ 高要县第二区农民自卫军雕塑和旗帜。 邓达荣 摄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高要的老祠堂也实现了全新蜕变。

在探索古祠堂“活化”创新路径中,高要注重树立典型、创新载体,充分利用古祠堂作为村民集会、教化、传统礼俗践行的重要场地,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廉洁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社科普及进祠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昔日的宗族议事厅,已摇身一变成为法治宣讲学堂、红色教育基地和非遗工坊,成为了推东乡村振兴的强劲文化引擎。

文中关于高要姓氏的源流资料

均来自《高要县志》,

实际应以各村族谱为准,

如有错漏,

欢迎各位网友在评论区指正。


来源:高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