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公司 企业 万元 车辆 自己的 美国

唯有饭圈才能“拯救”音乐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9:46:00    

文 | 道总有理

5月6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布了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根据简报,“五一”假期,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2.12亿元,同比增长5.12%。这其中,音乐节的贡献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短短五天,就官宣了逾30场音乐节。

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一场音乐节中感受音乐、人潮和动感创造的新奇体验,不少人更是把音乐节作为一次旅行的开端,从草地到海边,从山谷到古镇,尽情享受难得的假日时光。

但热闹背后,矛盾也升级了。

前有元气森林音乐节因为一场迟到引发的“多米诺骨牌”灾难,被音乐人、行业人和歌迷一起骂上热搜,而后太湖湾音乐节上,因演员罗云熙演出“超时”,压缩了后续艺人周深的备场时间,引发了另一场舆论风暴。今年起,很多音乐节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邀请了更具流量的演员、相声演员甚至是网红,歌迷与粉丝的冲突越发放大。

流量明星为什么要跨界去音乐节,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疑问,但在音乐节逐渐褪去“乌托邦”的气质、从小众走向大众,承担了更复杂的角色及价值之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节很难再纯粹。

而面对商业化的难题,除了粉丝经济,似乎找不到更好的答案。

能带票才是“王道”

这个五一假期,看得人眼花缭乱的音乐节所代表的演出市场,貌似一派繁荣,但这种繁荣远不像表面那样乐观。在拉开全国各地的音乐节序幕前,今年五一期间,已有至少 5 场音乐节宣布因故取消/延期。

除了不可抗力,取消的原因直指票房压力。

其实,从去年起,音乐节的票房压力就明显放大,即使是头部的、顶尖的老牌音乐节IP也不例外。去年春节前,1月25日,音乐厂牌摩登天空官宣了2024年草莓音乐节要去的10座城市,滁州站在3月11日开票8小时后,最便宜一档328元的学生票还有余票,佛山站的票也没有售罄。

在以往,像草莓音乐节这种老牌音乐节的场次,大多是需要蹲点抢的,而去年不少票开始了打折处理。过多的音乐节、理性的年轻人和没有多少惊喜的阵容,让“一票难求”成了过去式,去年五一期间,更是导致音乐节延期 8 场、仅落地 23 场。

向流量低头和靠拢,几乎是今年所有音乐节的共同选择。今年以来,赵露思、张新成、丁禹兮、罗云熙、张晚意、任嘉伦等大批演员,蒲熠星、火树等综艺人以及何秋事、皮皮朱等短视频网红,纷纷登上音乐节舞台。

流量明星对音乐节票房的贡献显而易见。如太湖湾音乐节假期第一天阵容就集齐了音乐人、网红、偶像剧演员、相声演员,5 月 1 日单场售罄。5月2日晚,千帆音乐季·元气森林音乐节收官,两天时间,吸引了7万观众前来打卡,其中包括大量追星而来的粉丝。

在台下,举着应援灯牌的粉丝们高呼偶像的名字,越来越成为音乐节上习以为常的一幕。据某票务平台负责人直言,“请一个演员,票房保底50%,比押注小众乐队稳得多。”

明星加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缓解音乐节的票房压力,还有巨大的营销效应。丁禹兮在“巅峰音乐节”翻唱其主演的大热古偶剧主题曲《凝眸》,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成龙的影视传媒学院与银河左岸共同主办的龙乐无界音乐节在武汉开唱,成龙与林俊杰同台合唱的视频刷爆社交媒体。

当音乐节不再是乐迷的乌托邦,更年轻化的群体必然成为其追逐的目标,营销是能否破圈的关键,也是吸引更多年轻人目光的利器。

“别管骂不骂,能活下去、能继续办下去才是现在最主要的”,一位业内人士称。

粉丝撑起文旅重担?

演员、明星、网红…随着走上音乐节的“流量担当”越发五花八门,引发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吐槽现在的音乐节不像音乐节了。但音乐节不像原来的音乐节,追根究底,不是因为邀请了流量明星,而是音乐节本身就已经变了,从一个音乐盛典变成了集社交、文旅、消费等多重价值于一身的娱乐载体。

自从2022年音乐节开始往上蓬勃发展,数量猛增,这一演出形式就吸引了多方的参与者进入,房地产企业、新消费及其他品牌、车企都跨界而来,当起了主办方。而且在众多三、四线城市举办的音乐节,背后都可以看到文旅部门的身影,很显然,各地都想借音乐节来拉动当地消费。

一位线下演出投资人表示,2023年,音乐节有1/3的主办方,是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

当音乐节承载了更多非音乐相关的“职能”,从迎合小众乐迷的乐园变成渴望大众消费者的狂欢,也就意味着原来的文艺青年们已经难以满足和支撑起音乐节越发膨胀的需求。尤其是与文旅挂钩后,音乐节更大的商业价值在于文旅消费这个巨大的盘子。

这也是为什么音乐节需要撬动粉丝经济的重要原因,主办方所看重的不单是粉丝拉动票房,而是他(她)们的消费力。

我们看到,现在能否创造消费高峰、带动周边文旅行业,已经成了衡量音乐节价值的一个标准。去哪儿网数据显示,安徽滁州凭借葫芦果音乐节,带动当地“五一”酒店预订量增2.4倍;新疆伊宁蜜桃音乐嘉年华,带动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3倍。

据业内估算,1元的音乐节门票大约可带动举办城市7~8元的综合消费,包括酒店、餐饮、购物等等。

流量明星的粉丝们无疑是消费的主力。5月1日—4日,太湖湾音乐节连嗨三天,数据显示,本届音乐节25岁以下乐迷占48.1%,26-35岁占38.2%,年轻化客群结构显著。年轻化的群体,让太湖湾音乐节共吸引了超过95%的市外乐迷、超七成的省外乐迷,带动超过6.5亿元的周边消费。

作为罗云熙的粉丝,00后的宁羽此前并没有参加音乐节的习惯,没去之前,她认为音乐节就是“类似于 party 或者大型蹦迪那种”。为了追星,她特意买了音乐节的票,自此喜欢上音乐节。

“从葫芦果音乐节到临沂国潮音乐节再到太湖湾音乐节,几乎每场都去”,宁羽称喜欢跟着音乐节的节奏解锁以前没去过的城市。

从数据来看,音乐节的本地以外观众占比已经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如常州市外乐迷占比95%,咪豆音乐节南京以外观众占比高达83%。外地观众涌入音乐节,这对在文旅市场上竞争过热、急于寻找突破口的各地城市而言,显然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左右音乐节新旧势力的最大变量

尽管随着流量明星的加入,粉丝文化的入侵给音乐节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和矛盾,但新鲜血液带来的多元化趋势,或许已经不可阻挡。

我们可以简单对比2024年和2025年五一期间举行的音乐节风格和类型。去年,五一黄金周音乐节市场呈现出持续繁荣的状态,艺人阵容更为多样化,这使得多元化类型的音乐节已然占据主流。在23个音乐节中,多元型音乐节占据了15档。

而今年,落地37场音乐节,其中多元型音乐节的数量高达27场,摇滚民谣说唱流行混搭,而且里面不乏以明星助阵的。比如相声演员岳云鹏,五一出演了3个音乐节,分别是太湖湾音乐节、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和银杏音乐节;演员赵露思,出演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和滁州葫芦果音乐节。

回顾五一,今年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变化,除了草莓音乐节这种老牌头部品牌依旧稳定发挥外,一些刚刚举办不久的新生品牌也俘获了大众的心,获得高度认可。如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仙人掌音乐节等等,而这些新的音乐节IP在受众年轻化上颇为明显。

数据显示,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3天演出入场人数累计突破10万人次,音乐节现场的95后观众达78%。

邀请当红演员、偶像或艺人参与音乐节,是品牌拉拢和讨好年轻人的姿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节的门槛就会被拉低,而是取决于主办方的操盘能力,能否在流量和内容之间找到平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音乐节更加年轻化的结构变化和其内容、风格、营销等多方面明显“老”化的矛盾激化前,这也是品牌所必需的尝试,或者说试错。

近两年,音乐节表面上看虽然热火朝天,可无论是艺人阵容还是价格、规格,都陷入严重内卷,尤其是头部艺人扎堆音乐节,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据不完全统计,回春丹、二手玫瑰、痛仰乐队2024年参加了超过40场音乐节,平均一个月参加的音乐节超过三个。另外,超过100个乐队、艺人,2024年参加了10次以上的音乐节。

过度的曝光,已然削弱了乐迷的兴趣,更直接影响了音乐节的票房。一位老乐迷表示,这两年,那些需要看多场音乐节才能看到的乐队、歌手,现在只需要在一场就能听完,即使是重磅艺人,也都看过、听过,他不会再为了一场音乐节而大费周折。

吸纳流量明星作为新鲜血液,不管正不正确,但确实是创造新鲜感的一条捷径,更何况,流量咖中也未必没有兼顾具唱跳实力的“潜力股”。

乐迷热情退潮,而年轻化的粉丝依旧狂热,谁抓住年轻一代,谁才更有可能活得更长。

而对主办方及品牌而言,既然主动端起了粉丝经济这碗饭,纵容和忽视粉丝和乐迷的矛盾日渐壮大,无异于自砸饭碗。